首页>新闻资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研究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研究

2021-03-02 12:30:14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涌动在共产党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是党的精神命脉。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然而,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很复杂,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克服认同降低、淡化遗忘、退化销蚀、变异变质等困难。为此,红色资源研究的专业化团队的形成,进一步推进红色资源信息化分类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不断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完善制度中传承红色基因,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绽放时代光芒。

关键词: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传承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不仅承载着党的辉煌历史,也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深化红色资源开发,发挥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功能,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构成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通过了解革命文化的具体内涵,传播革命文化的优秀精神,建立起对革命文化的集体记忆,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继承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革命文化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政治观、价值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打破旧文明,创造新文明,变革经济社会、世道人心,建构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一、合理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形成红色资源研究的专业化团队

进一步做好红色资源的有效分类、提炼、优化,修好“红色家谱”“精神族谱”,为保护、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奠定坚实基础。对分散于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串、并联,使所有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要将红色资源与当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开发,着力打破区域隔阂,科学打造全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防范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2]

二、着力推进红色资源的信息化工程建设

“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红色基因要浸润人心,红色文化经典等的创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必须立足人民需要这个根本,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红色文化经典可以直击人的心灵世界,起着涵育品格、教化人心的作用。当然,红色文化经典的创作要尊重历史,要融入时代精神,要以经得起时间检验为标准,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的、引发社会共鸣的红色作品。

当代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与艺术形式的“无缝对接”,提升红色文物的展陈效果;对红色故事和已损坏或消失的红色遗址、旧址、红色文献、红色建筑等,按照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复原,并对相关背景及重要事件进行数字化重演、再造,进一步提升红色资源品质,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多元开发利用的需要。[2]切实增强红色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在立足红色资源深度研发的基础上,组织不同专业的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集中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艺精品(如小说、影视、戏剧、动漫、歌曲等),并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多渠道推送。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要来源,也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提高文化软实力在于树立一整套有道义力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实践中能够保障自身按照这个价值观体系运转,通过执行这个体系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让大家认可这个价值观体系,人们认可了这个价值观体系,也就从根本上会支持相应的实践,并对这样的实践充满信心,带来文化自信。

三、创新红色教育方式,形成红色基因传承的多重路径

红色教育是育人铸魂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必须准确把握红色教育全方位、交互式、开放式的特点,在红色基地的利用、红色课程的编制、红色课堂的打造上进行整体规划和完整构思,为红色教育提供符合受众心理、形成正向激励的具体方式,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有效创新红色教育形式手段。高等院校及各级党校应深化红色课程的研发;红色文化场馆应创新展陈和解说方式,着力实现红色教育由古板到鲜活、由静态参观到动态体验的转变。拓宽优化红色教育共享平台。突出抓好网络媒体的建设使用,推进红色教育资源集中化、网络化、可视化,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自学需求。着力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表达形式,将抽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辨识度高且易被人们接受的认知图式、“视觉代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作用,鼓励用微言微语微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叙事话语向网络化和生活化转变。

四、牢固树立实践导向,夯实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根基

红色基因的生命在于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也在于实践。只有始终立足具体而鲜活的实践,才能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进而激发出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广阔舞台,必须把红色基因传承融进时代中心工作,贯穿于各方面、各环节。同时,要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者和引领者。[3]加快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要利用点多面广的红色遗址、故地,全面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发挥其知识传授、文化传播与教书育人的功能。运用深度体验融入的方式,扎实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奋发图强的实际行动,最终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

充分利用党的主题教育深入系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学习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重温党的辉煌历史、弘扬优良传统、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以“四史”教育为载体,常温红色经典,赓续红色传统,引导党员干部在榜样典型的示范熏陶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中传递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坚守党的人民初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考验。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必须自身过硬,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汇聚红色基因传承的整体合力

新时代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革命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框架,包括对革命过程的总体回顾和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以及在革命中凝聚的优秀精神,层层递进,内涵极为丰富。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着力解决好红色基因传承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统一的问题,鼓励基层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有效激发基层创造活力,并将基层探索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推广,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全域统筹联动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必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必须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这个主渠道。传承红色基因最持久的力量在于教育,必须推进红色基因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必须充分重视革命遗址这个重要载体。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而是鲜活地体现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中,革命遗址遗迹是最好的见证。革命遗址遗迹以其历史场景的真实性、鲜活性,让人们感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必须抓好媒介媒体这个舆论阵地。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用红色基因占领舆论阵地,加强红色经典的传播和解读,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六、进一步做好红色资源的有效分类、提炼、优化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奋勇拼搏的壮丽篇章和丰功伟绩,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新时代,必须因地制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对分散于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串、并联,使所有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要将红色资源与当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地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开发,着力打破区域隔阂,科学打造全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防范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3]

“红色基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思想因子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道德、思想路线以及先进本质的集中体现”[4]。因此,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决定共产党人之所以是共产党人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百年辉煌,一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靠的就是党的红色基因。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它们都流淌在我们党的红色血液中。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展好的历史使命,充分彰显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庄勇杰)